2017年5月20日 星期六

踏入M4/3系統的這些年

在台灣念大學的時候,很多同學跑去修影像美學
有些人拍出心得,紛紛開始買單眼相機(DSLR)
當時我對這些都沒興趣,一直到出國唸書前才買了第一台相機Ricoh GX100
除了紀錄生活,在歐洲旅行次數也多,所以我用相機的機會激增
一開始當然是拍得很差,第一次出遊沒有一張照片是有對焦成功的
我也沒什麼藝術天分,所以頭一年的照片只能用慘不忍睹來形容
GX100時代慘烈照片之一,重點不明且構圖歪斜
久了以後漸漸疑惑起來,當初買這台相機也是看了很多美照才心動
怎麼別人都可以拍得那麼好,我怎麼就沒一張拿得出手的?
於是開始認真的研究說明書,一邊上網學一些基礎的攝影知識
對自己的照片有要求後,拍照的技術就進步了
搬到劍橋後一年多,腳架倒下去傷到相機鏡筒
因為漸漸有拍出興趣來,索性買了可換鏡的M4/3系統,踏入無反相機的世界

GX100時代後期,進步後開始出現一些比較能看的照片

我的第一台相機是Olympus E-PL1,用了三年左右,在搬家時撞壞螢幕
後來就送給我妹,自己升級換機Olympus E-PL5,也是目前我在用的相機
舊的那台E-PL1我妹花了點小錢去修螢幕後,還是頭好壯壯堪負大任
而且其實我覺得E-PL1的發色還更好看,E-PL5感光元件換成CMOS感覺發色有變比較淡一點
網路上都盛傳Olympus家的機身要買公司貨才保險
我自己經手過的兩台倒是都沒出過什麼大問題,滿意得很
因為沒什麼在拍需要強大追焦性能的題材(鳥類、運動等)
所以比起換機身,我對於買鏡頭更有興趣
也發現興趣真的是多少要花點錢維持的
每次買了新鏡頭,那陣子我外出拍照的頻率就高得多
但是也不是說一定要花大錢才行,凡事都是量力而為
M4/3初期鏡頭是很少的,變焦、定焦都少,而且價格偏高
我一開始也只有kit變焦鏡,其他都是ebay便宜標到的手動定焦鏡
再隨便買個轉接環,就這樣也不亦樂乎玩了一陣子

手動鏡Ricoh XR Rikenon 28mm F2.8
手動鏡Ricoh Rikenon 50mm F2.0
之後才添購了Panasonic 14mm F2.5還有Olympus 45mm F1.8這兩顆定焦
45mm還是大概快PhD畢業的時候才買的

Panasonic 14mm F2.5

Olympus 45mm F1.8
所以在歐洲這幾年,大部分都是靠14-42mm這個焦段走天下
很多人都說去歐洲超廣角鏡是必帶
不過對於窮學生來說哪來那麼多煩惱,有什麼就用什麼
老實說我並沒有特別覺得哪個景非得超廣角才能拍

14-42mm kit鏡跑天下
14mm F2.5還有45mm F1.8這兩顆鏡頭讓我體會到定焦鏡的魅力
也發現到雖然變焦鏡很方便,但是總有些焦段少用,有些比較順手
用定焦鏡拍照的時候我並不會覺得不便
真的不便的地方是需要頻繁換鏡頭的場合
定焦鏡用出興趣後,終於在工作的第一年
趁去日本開會入手了Panasonic Leica 25mm F1.4這顆外號「小奶」的鏡頭
剛開始其實不太習慣這個焦段
但是越用越喜歡,現在135等效50mm已經是我最喜歡的焦段了
喜歡到有次美國Sony官網A7R2標錯價時我還想好要買一顆FE 55mm F1.8 ZA來搭配
(結果最後$199的A7R2當然是沒有出貨...空歡喜了幾天
 但是也鬆一口氣不用進入重量好幾倍的全幅世界)
雖然嫌這個鏡頭有點重(其實也才200g),但只要重要旅行一定帶它同行
曾經短暫擁有過Panasonic 25mm F1.7,雖然很輕最後還是因為出勤率太低賣掉
小奶這顆鏡頭裝在Olympus機身上比較麻煩的問題是紫邊嚴重
有時需要縮一下光圈改善這問題
不過M4/3多數鏡頭都是開放光圈即工作光圈,算是這系統的優點
在日本入手小奶,馬上開始使用,光圈全開可見有紫邊
由於小奶幾乎變成機身蓋,但是旅行時廣角還是很重要
為了減少換鏡頭的次數,2015去西班牙前入手了Nikon Coolpix A這台APSC定焦相機
(其實我是比較想要Ricoh GR II的,但是Coolpix A因為停產大跳水所以選它)
從此進入雙機流的時代
這樣一來Panasonic 14mm F2.5出場次數大幅降低,後來就送給妹妹
同一年暑假去芝加哥三天兩夜小旅行,我還真的就用等效28mm和50mm這兩個焦段拍到底
只用兩焦段完成的芝加哥之旅

2015年在我的攝影生涯中是很重要的一年
因為在這年,我長期缺乏的超廣角還有望遠焦段終於補齊!
入手了O家的9-18mm F4.0-5.6和40-150mm F4.0-5.6這兩顆鏡頭
挑這兩顆鏡頭沒什麼特別的原因,就只是因為剛好看到它們在特價
用過一陣子的心得是,其實超廣角比起長焦還不容易駕馭
雖然在使用的時候會覺得超廣比長焦還容易
但是構圖要費點心思張力才出得來,還要注意畫面是否納入許多不需要的雜物
反而長焦在使用時感覺綁手綁腳,畫面壓縮感卻很容易就能營造出來
不過O家這顆9-18mm真是又輕又小,畫質也不差,所以旅行時超廣角我滿常帶出門的
這顆鏡頭另一個優點是可以裝CPL,很多拍風景的人包包裡都會備一片
實際買來玩過後我是覺得這東西真的一分錢一分貨,便宜的色偏很嚴重
其實O家相機拍風景發色已經很漂亮,後來我都懶得帶CPL了
如果嫌你的相機拍起來天空不夠藍,比起裝濾鏡我覺得直接跳家比較省事
一些比較小眾的廠商如Fuji和Pentax的相機發色都比大廠的好看
超廣焦段要注意構圖

長焦的畫面壓縮感

超廣、標準、望遠等焦段都齊了以後,旅遊時最大的問題變成「要帶哪些鏡頭」
M4/3系統的好處就是全帶也沒有重到哪裡去
但是自助旅行的時候除了相機,還要揹瓶水和一些其他東西走一整天
如果沒有購置旅遊鏡,精簡裝備是必要的
更何況同樣拿M4/3系統,很多人不是跟我一樣都挑便宜的買
這幾年Panasonic和Olympus都出了很多pro級鏡頭,那個重量可不是開玩笑的
這時候就要考慮自己的拍照習慣,另外要考慮目的
到底是出國旅遊,還是出國拍照呢?
如果有選擇障礙把所有鏡頭都帶出去,其實每天也不用揹所有鏡頭出去
像是我通常登高望遠時才換長焦,如果沒這種行程我的長焦就睡在旅館裡
當然有時候我沒有登高也有需要長焦的場合,不過這種場合不多
所以熟悉自己的習慣比較重要
我覺得出國拍照跟出國旅行是很像的,剛開始什麼都想拍、什麼地方都想去
久了以後就會覺得開心比較重要,少拍一張照片、少去一個景點沒什麼大不了的

M4/3系統玩了幾年,並沒有什麼換成APSC或是全幅機的打算
除了預算不足,最重要的一點是我根本拿不動!
(如果哪天Ricoh GR出了個等效50mm的版本,我一定毫不猶豫買單)
不然我其實對於可以追星的Pentax機身滿有興趣的
接下來要往什麼方向發展我也不知道
不過現在的鏡頭群實在是比剛開始的時候豐富太多了,讓消費者有選擇是好事
我可以繼續走目前便宜鏡頭輕便路線,也可以存錢改走pro級鏡頭路線
不過就算我把手邊鏡頭全部換成高級貨,這些年照的照片還是無可取代
對於我這種沒什麼藝術天分的人來說,偶爾有幾張照片被稱讚都不是因為構圖很厲害
而是因為我在正確的時間到達正確的地點按下快門!
有些知道我喜歡拍照的朋友會請我推薦相機
雖然我自己是拿M4/3,不過其實滿少推薦人買可換鏡系統的
因為興趣培養出來之前,大部分人無法接受換鏡頭的麻煩
(就算有興趣也未必覺得換鏡頭是甜蜜的負擔)
有些人還無法接受一些高階DC開機時要拔鏡頭蓋
願意帶出去的相機才是好相機
我一直都不同意「一次到位才最省錢」這個說法
攝影這個興趣可以很花錢,但也有低預算的玩法
就算要花大錢,也未必需要每年都編列大筆預算在上面
跟其他興趣一樣,量力而為、各取所需即可
這張照片被朋友稱讚過,事實上只要站在一個好的拍攝點就能拍到



2017年4月24日 星期一

網站時代的隱私

Turnip Rock, Michigan

我在Facebook剛成立不久、台灣還沒什麼人知道的時候就有帳號
當時是被朋友拉進去,說是可以用它交外國朋友
對於一個有計畫出國唸書的人來說,無疑很有吸引力
但是我其實沒有在網路上交朋友的行動力
而且不知為何,我就是一直覺得FB的介面很難用(而且越改越難用)
也不需要有人按讚我的照片來肯定我拍得好,所以鮮少在上面更新動態
後來我發覺經營FB跟經營部落格原理還滿相似的
總之就是要不斷更新,不然讀者會跑掉
比起大小瑣事都要昭告天下的人,我更討厭那些一直分享沒用廢文的帳號
一堆網路文章根本邏輯不通,篇篇都是拿來練GRE argument的大好材料
有的竟然還要求先點讚才能觀看,真的讓人非常煩躁
有一陣子我真的很認真考慮要把我的FB帳號刪除
不過總還是有些人,可能平常沒什麼聯絡
在你有更新時會來按個讚,類似一種互相報平安的概念
所以最後還是把帳號留了下來,只是低調再低調
偶爾發個一兩張像是上面這個Turnip Rock的照片

即使現在我們能從網路上獲得大量的資訊
我還是希望能夠在這個資訊越來越透明的時代,保有一點隱私

我從智慧型手機和平板還不普及的時候就去自助旅行
有時候出發前資料查得不夠齊全,常常得帶一本Lonely Planet參考
雖然我現在有智慧型手機也有平板
但始終無法理解每到一個地方就要打卡的想法
這幾年有追一部滿喜歡的美劇叫Person of Interest
看了以後我也相信在這個時代每個人都有留下不少digital trace
有心人能夠在網路上查找到大量私人資訊
也許也因為這樣,我一直不願意常常更新我的FB動態
更新也常常不是即時,往往分享的照片都是一兩年前拍的
在FB上我從來不寫長文,因為我覺得FB是設計來分享短文的
這個部落格也是想發文時才發文,兩篇文章時間相隔一年半載

但是最近越來越覺得公開資訊太少也不太好
找工作的時候,雖然沒有規定要附上個人網站
但是當你不認識對方、對方在網路上也無法找到相關你的訊息時
距離就無法拉近
這次在朋友建議下先弄了個Google Scholar profile
不過我看很多天文學家都擁有個人網站
當教授的還會放上手上有幾個計劃要徵學生
這年代只有研究做得好是不夠的
有在好好經營FB之流社群網站的教授一定有比較多學生去找
我自己在找工作也知道不是只有對方會想知道我的背景
我也會去找對方的資訊,現在已經不是紙本往來的時代了
或許我也應該跨出一步,建立自己的個人網站才是



2015年12月3日 星期四

最後的BBC proms & DSO 2014-2015樂季

或許人總是會對自己第一個出國唸書的國家充滿感情
自從搬到北美洲,我就常常懷念著英國
尤其每次聽著外頭暴風雪的尖嘯聲,就不由得想念英國和緩的天氣
在Halifax的時候夏季天氣和英國有七分相似
一搬到Detroit來,夏天按下冷氣開關時,又忍不住懷念英國涼涼的夏天
當然還有每年夏季的盛會BBC proms

2013年由於參加夏季畢業典禮的關係
家人來訪,我能去聽BBC proms的時間被大幅壓縮
不過還是有場prom至今念念不忘,就是2013年的prom 27
BBC Prom 27 Programme:
    Naresh Sohal
        The Cosmic Dance (c45 mins)
        BBC Commission, World Premiere
    INTERVAL
    Rachmaninov
        Piano Concerto No. 3 in D minor (41 mins)
    INTERVAL
    Tchaikovsky
        Symphony No. 5 in E minor (45 mins)

    Nikolai Lugansky piano
    Royal Scottish National Orchestra (pre-1950, Scottish Orchestra; 1950-91,
Scottish National Orchestra)
    Peter Oundjian conductor, Proms debut artist

眼尖的人就會發現這場音樂會竟然有兩個中場休息!
第一首英國作曲家的作品高達六個樂章,全部奏完將近50分鐘
下面竟然還排拉三和柴五這種大曲目
除了之前聽過的歌劇費加洛婚禮,從來沒聽過這麼長的音樂會
不過這場演出太精彩,整場觀眾都情緒高昂
這次座位很特別,是在我從來沒坐過的Choir East區
也就是在舞台打擊樂器區後方的位置
坐在這邊真的很能體會這區的演奏者真的超級忙碌,往往身兼多職
因為距離近,可以很清楚看到鋼琴家的手
不過缺點就是左右聲道相反,而且鋼琴的聲音會被樂團蓋掉一些

座位在樂團背後

擔任拉三鋼琴獨奏部分的鋼琴家是Nikolai Lugansky
幾年前Pletnev因故無法出席與RNO的演出時就是派他來救火
當時他彈Rachmaninov的帕格尼尼變奏讓我印象深刻
所以這場我一看到他的名字就立刻安心訂票
這次Lugansky的表演也讓我十分滿意
整體上是場技巧和音樂性都兼顧的好演奏
到了第三樂章可能體力下滑,有些錯音比較明顯一點,但是瑕不掩瑜
這次搭配的樂團水準比較普通,有時候覺得不太整齊
但是第三樂章尾段實在拉得好漂亮又張力十足,聽到這種現場演出實在太感人了!
想必其他現場的觀眾也和我感受相同
因為最後一個音和掌聲之間根本沒有留白,大家都迫不及待要搶頭香鼓掌
英國觀眾熱情一如往昔,大家一起踏地版鼓譟加演
在英國聽古典音樂會那的氣氛真的是無可取代
中場休息時我們因為拍手拍到全身都熱起來,便去走廊冷靜一下
意外看到鋼琴家從舞台走出來,本人很高,而且還滿帥的!
第三半場的柴五也表現很好,結束後樂團也獲得不少熱情的喝采
雖然因為比一般音樂會結束時間晚,回到劍橋時都半夜一點半了
不過還是因為情緒高漲而失眠啊
能夠在離開英國前參與這樣一場盛會,真是太好了
離開英國前最後一次去Royal Albert Hall


我的音樂會生活在加拿大的一年中則完全中斷
Halifax雖然是Nova Scotia的省會,畢竟人口稀少養不起專屬樂團
小型音樂會倒是聽說有很多
但是冬天冷且長,連出門上班都不太想,何況是聽音樂會?
等到天氣回暖,便又得為下一份工作奔波,沒待滿一年就搬到美國
Detroit卻是大出我意料之外,有Detroit Symphony Orchestra
雖然名氣是比不上紐約愛樂和芝加哥交響樂團
可是指揮可是Leonard Slatkin
他指揮Saint Louis Symphony Orchestra的那張Vaughan Williams作品集我很喜歡
裡面Barber的Adagio For Strings是我認為此曲的經典版本,超感人!
二話不說先訂下半季套票試水溫

我訂的時間是週五早場10:45,開演前還有咖啡和甜甜圈可取用
(不過那個甜甜圈真的是有夠難吃)
坐在Mid Balcony區一場票價大概$25
話說聽紐約愛樂的彩排也是這個價格
DSO卻是正式演出,相比之下便宜不少
當然DSO的音樂廳比較小也比較老舊
不過論演出水準,我不覺得紐約愛樂有勝出多少
DSO的2014-2015樂季聽下來,這個樂團有時候暖身不足音色會顯得粗糙
可是大概就是開場曲偶爾會有些影響,基本上表現還是相當穩定
program方面更是排得相當好,對於較冷門曲目推廣頗為用心
請來的演奏家也不少是名氣很大的
危機處理的能力也不錯,出現變動時找來頂替的人選都有一定水準
DSO音樂廳

DSO的2014-2015樂季有三場讓我印象很深刻的音樂會
第一場就是樂季開場音樂會,請來的演奏家是名小提琴家Sarah Chang
曲目表如下:
William Bolcom
    Circus Overture
Ron Nelson
    Sarabande: for Katharine in April
Barber
    Violin Concerto
INVERVAL
Brahms
    Symphony No.1
美國作曲家Ron Nelson那首”Sarabande: for Katharine in April”超好聽
樂團的弦樂音色也讓人很有好感
幾年前有在台北聽過Sarah Chang拉Bruch Violin Concerto No.1
當時就覺得她實力很好,這場聽完更是馬上變粉絲
Barber Violin Concerto聽現場真的很過癮
一樂章比一樂章難,第三樂章幾乎都是小提琴炫技獨秀
Sarah Chang的表現真是太不可思議的強大,聽到最後頭皮發麻
想當然是獲得的很熱烈的掌聲喝采

不過要說整年中最驚艷的演出
那是Behzod Abduraimov的Prokofiev Piano Concerto No.3
由於我孤陋寡聞,沒有聽說過這位鋼琴家
但是管絃樂帶出前奏後,鋼琴旋律現身的頭五個小節
我就感覺到:今天不一樣!
頭三分鐘就把我完全吸引住,非常穩健技巧又很棒
琴音既有爆發力,但是層次又做得相當好
完全沒有因為曲速快就處理得粗糙
年紀輕輕卻很有大將之風,實在是非常難得
這天連觀眾也是高水準,通常第一樂章這麼熱血99%會有人中計拍手
比較和緩的第二樂章結束後,就是考驗鋼琴家專注力的時候
不過Behzod Abduraimov真的是讓人不得不刮目相看
第三樂章彈得一樣精彩,一樣是有條不紊又層次分明
而且整場下來幾乎都沒大失誤,跟樂團也配合無間
這場演出不只好聽,連視覺效果都超級好的!

另一場讓我印象深刻的音樂會,就是整個樂季的壓軸場次”Midori and Mahler”
Gabriela Lena Frank    Concertino Cusqueno
Sir William Walton    Concerto for Violin and Orchestra
                      Midori, Violin
INTERVAL
Gustav Mahler   Symphony No.1 in D major
DSO這場從一開始就狀況絕佳,開場曲奏完作曲家竟然還上台握手呢
安排演出現代作曲家的作品我個人表示高度肯定
不過第二首沒有如願見識Midori的風采,曲目被抽換如下:
Jean Sibelius   Concerto for Violin and Orchestra in D minor, Op. 47
                Paul Huang, Violin
值得一提的是前來救火的小提琴家是在台灣出生的呢,中文名字叫黃俊文
Midori不能來我當然是很失望的,但是我必須說黃俊文完全就是意外驚喜!!
獨奏一開始音色就讓人讚賞,聽起來非常溫潤舒服
這首我聽過很多版本都會有種北國的冷冽感,但是這場一點都不覺得刺冷
那把瓜奈里名琴的聲音好優美穿透力又強,是我近期聽過音色最好的一把琴
黃俊文技巧相當不錯,詮釋我也很喜歡
第二樂章維持一貫的漂亮音色
聽到最後眼眶泛淚,實在是拉得好感人啊
可惜第三樂章能量稍嫌不足,但整體上還是非常精彩
絕對是2014-2015樂季排名前三的協奏曲演出
下半場的馬勒一屬於我平常少聽的曲目
不過還是得說DSO今天表現真的頗棒,聽到後來我也忍不住認真了起來
用這首做為整樂季的壓軸效果真的很好

實在是滿喜歡DSO在2014-2015樂季的表現
有幾場臨時抽換曲目也表現很好,顯然DSO危機處理的能力很不錯
暑假時有天買菜途中在車上聽到DSO訪問姊妹市豐田的演出
(我必須說選Toyota當汽車城的姊妹市實在是超有道理的)
為了訪問日本城市,DSO竟然排了宮崎駿動畫配樂當曲目,實在是太有心!
我為了把魔法公主聽完,特地在路上多繞了兩圈
2015-2016樂季當然要續訂表示支持
希望DSO在這個樂季也能帶來許多好演出




2014年2月28日 星期五

畢業

太久沒在blog更新近況,突然要寫不知從何下筆
只好挑了個從上次更新以來最重要的事件當標題
去年四月交了論文,接下來就是畢業與離開英國

去年二月時答應了加拿大的postdoc工作
所以當然要在離開前多看看歐洲
交完論文後和友人到波蘭進行了為期九天的畢業旅行
2011年去巴黎蕭邦墓時忘了獻花
這次去華沙在聖十字教堂的蕭邦墓如願






































即使在英國共待了五年,還是很多國家想去看看
不過在劍橋的四年已經算是大豐收
靠著London Stansted機場的廉價航空航線
讓我在最後的這三年有許多美好的旅行
往後我一定會持續想念著歐洲的風景吧


























旅行回來後口試等得意外久
本來以為五月底前一定能口試,就跟朋友約好六月初去倫敦喝下午茶看音樂劇
沒想到口試竟然排在這個行程之後
於是我在口試的兩天前在倫敦渡過了很貴婦的一天
看Singing in the Rain時被噴得濕淋淋
可能遇水則發,口試那天基本上很順利
大約兩小時又十分鐘,口委就宣佈我passed with minor corrections

口試結束後就申請了加拿大的工作簽證
由於不清楚規定,本來以為申請後護照就不在身邊了
所以不敢再安排旅行到歐洲
沒想到線上申請其實是不用馬上交出護照,是等簽證核准後才寄到大使館
少去一次歐洲真是失算,不過口試到畢典這個小空檔還是有安排一個去King's Lynn的小旅行
原來George Vancouver就是在這邊出生的
讓不久之後就要前往加拿大的我有些親切感
另外也抽了個週末到Durham去,和以前的指導教授和朋友道別
順道跑了Harry Potter電影拍攝地Alnwick Castle一趟


然後就是畢典了

畢典之後帶家人到倫敦、巴斯、溫莎堡等地觀光
本來沒時間搭倫敦眼
沒想到某晚帶兩個小的出去看夜景時發現夏天開到深夜
意外拍到了倫敦眼上的夜景



依依不捨告別了歐洲,人生第一次來到北美洲

已經來超過半年,還是無法習慣高達15%的消費稅
在英國雖然VAT高達19.9%,但是覺得物價還沒加拿大高
不過我很喜愛港口城市的風景


都還沒習慣這邊的生活,馬上就又要面臨跨國搬遷
不過現在還不知道接下來是要去哪裡
並非不想回台灣
但是想在回去之前,在國外多流浪個幾年










2013年4月5日 星期五

遲來的生日

我在過生日時向來低調,通常不會規劃什麼慶祝活動
不過今年的過法也算是頭一遭了
今年生日那天,雖然FB、email甚至電話都有接到祝賀消息
事實上過得相當悲慘─跟我的論文一起渡過的

前一晚睡眠品質很差,不過還是去辦公室寫論文寫了一整天
回家熱了剩菜當晚餐胡亂吃了一下
然後就又繼續動工,等到寫到滿意的段落已經半夜一點半
當然辛苦是值得的,我在週末前把博士論文交出去了!!

我論文的美照

為了少跑系上一趟
昨天晚上好不容易寫完後還留在辦公室自己裝訂
離開時系上空無一人,天當然也黑了

交論文其實很無感
整個過程就是把表格填一填,該簽名的地方簽一下
最後再把論文裡Declaration那頁簽好名就完成了
整個過程不到半小時
最後換來一張印著"Congratulations on the Submission of your Thesis!"的紙
之後我就去買菜了,完全就是很普通的一天
不過稍後朋友來我家喝茶閒聊,那種輕鬆感真是難以取代
生日當天的辛苦換來沒有論文壓力的週末,划算!






2012年12月15日 星期六

薰衣草之夏

普羅旺斯的薰衣草

由於邁向PhD最後一年,今年並沒有旅行計劃
不過意外下還是促成幾場三、四天的小旅行
到南法去則是意外中的意外
因為五月時我曾經臨時起意跑去聖米榭爾山
本以為一年中是不可能再去法國一趟的
不過那時更沒想到的是,我今年的夏天會充滿薰衣草的回憶
Mont St Michel

普羅旺斯地區是夏季旅遊的熱門地點
不光是這個區域有不少別有風致的小鎮
也因為種植的薰衣草在此時進入盛開期
看了網路上許多大片花田的美麗照片後
我們也不禁有了所謂的"Lavender Fantasy"
決定到以盛產藥用薰衣草聞名的Sault去住一天
薰衣草種植重鎮Sault

其實若是能在Sault待上幾天
即使沒有開車也有可能經由步行或單車到達大片薰衣草田
不過時間有限的我們就只看到小片田地
倒是小鎮這時隨處都飄著薰衣草香
Sault的小片薰衣草田

從法國飛回Stansted的路上
機上乘客在降落前突然一陣竊竊私語
往窗外一看,原來是一片美麗盛開的薰衣草田
其實英國也是有薰衣草可看,只是知名度不及普羅旺斯
不過我們那時還真的沒想到
在離劍橋僅半小時火車的Hitchin,就有薰衣草可看!
朋友選的農場規模不算特別大,但是上升的地勢造就視覺延伸感
我覺得比起地勢平坦的大田更漂亮

Hitchin的薰衣草田

Hitchin的這個農場也有種向日葵
所以八月底的時候又再去了一次
這個農場似乎不統一收割薰衣草
所以第二次去還是有看到薰衣草,不過顏色當然是沒盛開期美麗
跟第一次時一樣,每個人都剪了一把回家
本來也有打算剪幾朵向日葵回去的
沒想到這裡種植的品種非常高大,很多株都跟我差不多高了!
所以我們沒有剪走
倒是看到一些外國小朋友扛著幾株比他們身高還高的在花田中行走

這種地方來兩次簡直就是來見識自己照相可以多沒創意...

沒想到光一個夏天就看了三次薰衣草
在南法看到的雖然不是很大一片
但是香味比較濃郁(可能因為是看到藥用的)
而差別最大的,當然是南法的豔陽
英國這邊夏天還是和緩得多
薰衣草與亞維儂斷橋


2012年9月28日 星期五

BBC Proms 2012

自從南下劍橋後
BBC proms就成了每年夏天的定番行程
總是要去聽個幾場,今年也不例外
這次的售票系統改成無法自己選坐位
老實說購票意願有降低,不過最後被分到的位子都不算太差
prom 64坐到的位子還不錯

今年事先買好票的有prom 31、prom 52、prom 60和prom 64這四場
prom 31是衝著有我很愛的Scottish Fantacy才去的
不過這場的曲目都很有意思
prom 52則是純粹想聽聽Gergiev和LSO合作的火花
prom 60是費加洛婚禮,這齣很長能聽現場很難得
而且不坐著聽應該會受不了,全長四小時不是一般人能站全程的
prom 64當然是為了柏林愛樂還有很喜歡的Brahms Piano Concerto No.2
聽音樂會前還先去買了珍珠奶茶

其中最喜歡的一場是prom 64
柏林愛樂聽現場能量真是強大,而且當天樂團狀況非常好
鋼琴家Bronfman的演出也很穩,布二實在是聽得相當滿意
下半場的Lutoslawski交響曲聽不懂
但是這首曲當成柏林愛樂的炫技曲聽就很過癮了
拍點神準合奏又整齊俐落,換來全場觀眾熱情的喝采
鼓譟了一陣子後Simon Rattle終於又站上指揮台
柏林愛樂飽滿又有光澤的音色和Dvorak Slavonic Dance op.72 No.7真是絕配
好一個熱情奔放的完美句點!

BBC proms很大的一個特色就是每晚有一定數量的現場票
其實一直以來都很想排排看現場Arena區的票,感受一下熱烈的氣氛
但是每次都因故不能成行
可能是因為沒人陪著去,常常稍一懶惰就一堆藉口取消計劃
今年說不定是最後一次看proms,說什麼都想體會一下
於是拉了一位朋友陪著去排prom 73的維也納愛樂
London Eye上拍泰晤士河
London Eye上拍國會大廈&西敏寺,可惜當時逆光,看起來天氣不好

有人陪果然奏效,當天拿了火車票去搭了2for1的London Eye之後
兩人下午四點加入Arena的排隊長龍
工作人員說有號碼牌位子可以保留半小時
不過排隊前才剛吃完午餐兼買了乾糧,沒有強烈的離開意願
結果就這樣乖乖的排到入場
本來以為站在Arena可以很清楚看到樂團
結果只能說我高估了自己的身高,其實唯一可以看到的人就是指揮
狼狽排隊中,手上捏的紙片是號碼牌

值得紀念的第一張現場站票

上半場的Beethoven Piano Concerto No.4音控有點怪怪的
尤其第一樂章鋼琴的殘響好長,快速音群都糊掉了
後兩個樂章就乾淨許多,琴聲珠圓玉潤聽起來很舒服
維也納愛樂的弦樂果然是如絲緞一般光滑和諧
但是就是感覺沒開聲,不知道樂團狀況不夠好還是音控的問題
下半場的Bruckner第九號交響曲感覺就好得多
這首的第三樂章非常好聽,但是全長大約70分鐘真的是站到腿軟
實在是佩服年紀一大把的指揮爺爺還可以在台上撐這麼久
我們這兩個比他年輕個幾十歲的都快要倒下了
只能看到指揮

現場排BBC proms真的是很特別的經驗
和一群愛樂人一起站著聽音樂會、一起喝采鼓譟氣氛真的很好
古典樂向來給人一種必須正襟危坐欣賞的印象
但是聽BBC proms卻沒有這種拘束感
沒有dress code、可以心血來潮就去排隊
英國樂迷的素養還有熱情的鼓勵也很棒
雖然偶有在樂章之間鼓掌的糗事,但是絕大部分時間都很完美
一旦表演者開始謝幕掌聲就不會停
而且想咳嗽還會努力忍到樂章奏完,儘可能不影響演出
我認為理想的古典音樂會就該像這樣
沒有門檻、沒有距離、輕鬆但不失莊重
RAH去太多次被我拍到沒梗,這角度很意義不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