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想到回頭把最後兩場音樂會心得補上已經過了一個多月
夏天都變成秋天啦!!!
又到了遍地落葉的季節~
  |
University of Durham, Science Site~~~~~~~~~~~~~~~~~~IOA, Cambridge~~~~~~~~~
|
(右邊那張乍看有點沒重點,其實是我辦公室落地窗看出去的景色)
prom 44: Beethoven Overture 'Coriolan'Rachmaninov Rhapsody on a Theme of Paganini, pianist: Nikolai LuganskyTchaikovsky Suite No.3 in G major, Op.55by Russian National Orchestra, Andrey Boreyko這場的原指揮是
Pletnev,也是我買票的原因
有很多鋼琴家都是很棒的指揮,想知道Pletnev是不是也是成功的例子
不過演出前約兩個禮拜,BBC就寄信通知Pletnev不克前來
所以只好等看看以後有沒有機會囉
票房倒是沒有受到Pletnev取消演出影響,人數比起prom 40 LPO那場有過之而無不及
RNO這個樂團我不熟悉,連錄音都沒聽過
在演奏第一首曲目時其實我沒有很專心在聽音樂
而是在比較RNO和LPO的音色差異
就兩場音樂會聽到的內容作判斷
LPO的管樂較出色,但是我很喜歡RNO音色
濃郁的弦樂!
感覺上就很適合俄國作曲家的作品
接下來的曲目也證明了我的想法
Rachmaninov的帕格尼尼變奏
我幾年前還在新竹唸書時曾聽過
NSO + 呂紹嘉 + Lilya Zilberstein的現場
(當時還非常懊悔沒有帶CD去給Zilberstein簽名)
總感覺很難超越這個版本(雖然說我完全不記得NSO當晚表現是怎樣)
不過現場音樂會的魅力就在於它的難以預測
帶來的鋼琴家
Nikolai Lugansky又是一個陌生的名字
(不過我後來回家google發現其實他還滿有名的)
如果跟prom 9那位彈Scriabin鋼協的差不多實力,那這首曲子會很恐怖...
但是曲子開始沒多久我就安心了,Lugansky的琴音乾淨而沉穩
RNO優秀的弦樂很快就讓全場觀眾陶醉在濃濃的俄式浪漫之中
中場休息時我幾乎是
眼眶含淚地去補買節目單作紀念(這件事怎麼好像不久以前發生過...)
向來無法理解
Tchaikovsky交響曲的我本來有點害怕下半場的曲目
沒想到
suite No.3這首曲子我超喜歡,從頭到尾都覺得好好聽!
我特別喜歡終樂章尾聲盛大的合奏
相信觀眾們也都非常喜歡這段,坐我旁邊的兩位女士在奏到那處時還忍不住稱讚呢~
曲終時RAH又理所當然地處於
暴動狀態真是一個美好的夜晚~
prom 52: R. Strauss Der Rosenkavalier - suiteRavel Piano Concerto in G major, pianist: Hélène GrimaudScriabin Symphony No.3 in C major 'The Divine Poem'by Sydney Symphony, Vladimir Ashkenazy這場音樂會大概是卡司最大、我也最期待的一場
也是我今年最後一場prom,因為我九月就飛回台灣了
不過日期剛好是我first-year report口試的前兩天
不想因為晚歸而影響到隔天的準備,於是忍痛放棄下半場
開場曲的正確名稱應該是"
玫瑰騎士懶人包"
除了玫瑰騎士最具代表性的華爾滋
還順便囊括了劇中最有名的幾首詠嘆調
比如說Sophie初登場時唱的詠嘆調,還有劇末優美的三重唱
我以往聽到的都是序曲,第一次聽到完整改編版,感覺還滿新鮮的
Sydney Symphony這個樂團實力不錯
不過不知道為什麼明明弦樂編制很大,聲音卻出不太來
可能因為我坐在最上方的circle區吧,樓下的觀眾聽到的聲音應該比較平衡
接下來就是重頭戲
Ravel Piano Concerto in G majorRavel寫過兩首鋼琴協奏曲
另一首左手協奏曲滿有名的,但是我就是喜歡不起來
而比較喜愛G大調的這首
Hélène Grimaud是我近年滿欣賞的一位美女鋼琴家
技巧並非最犀利,但充滿歌唱性的詮釋我很喜歡
應該可以把第二樂章彈得很精采
不過可能是我對她期待過高吧
總覺得Grimaud彈得好歸好,卻只是一般水準之上而已
沒有那種深深被打動的感覺
在上一篇前來留言的網友Jonathen提到了鋼琴家
呼吸聲的問題
由於我坐在circle,其實連鋼琴家的臉都看不太見,呼吸聲當然就聽不見了
所以我並沒有被影響到
不過即使沒被干擾都覺得不是很打動人心
如果坐在前面一定會分心吧
講到Ravel鋼協,其實這不是我第一次聽這首曲子的現場演出
上一次是在台北國家音樂廳,鋼琴家是另一位法國人─
Jean-Yves Thibaudet 那次現場的第二樂章聽得我熱淚盈眶
回台灣時整理房間剛好翻到這場的節目單
這才發現當時的樂團和指揮竟然就是
LPO和
Jurowski!!!
所以其實prom 40並不是我第一次聽LPO的現場
後來回頭讀了我當時為那場音樂會寫的樂評
發現我當時就對LPO的
管樂印象深刻呢
不過那天LPO顯然是水土不服,音量很小,跟prom 40聽到的完全兩樣
我想這就是現場音樂會的不確定性吧
有時候明星組合表現不如預期,有時候在完全不期待的情況下卻遇到一場好演出
像是在打賭一樣,不過現場的氣氛無可取代